統計三個行業的IRR后發現,總投資額度最小的醫療器械行業,無論是在IRR的中位數還是最高的特異值上都優于其他兩個子行業。投資于優秀的醫療器械公司不僅可能博取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收益,且有可能獲得比較高的超額收益。
成功的醫療健康行業的VC/PE投資IRR平均水平差別不大,但從項目來看VC投資反而更加穩健,PE投資更有機會博取高收益。在醫療健康的股權投資中,也應該發揮集中投資原則,堅持看準+高股比,拒絕灑水式投資。
本文統計了2016年11月發審提速以來,截至2017年11月1日,A股獨立IPO的醫療健康企業共50家。
42家VC/PE參與的生物醫療企業中,在招股說明書中有披露的投資行為一共是241次;提出信息不完整案例后,共有180次。
本文的研究內容即基于這180次投資行為。
在這里先定義幾個下文的關鍵概念:
持有時長:指自VC/PE投資該生物醫療企業至企業合格IPO
VC投資:持有時間5年以上且投資該企業時公司估值不高于5億元的投資行為
PE投資:除VC投資以外的股權投資行為
中低高比例的投資:180次投資行為在投資時,占企業股權比例按照由小到大做了分組;其中股比低于5%的稱為小比例投資,股比在5-10%之間的稱為中比例投資,股比高于10%的稱為高比例投資。
IRR:IRR為投資行為的年化回報率,其中投資成本為投資當時每股價格,股權價格等于所有被統計企業同一日的股價,所以股權價格=投資成本*(1+IRR)^持有時長
研究結論之基本情況
所有的生物醫療IPO企業中,有84%的IPO企業接受了VC/PE的融資
——VC/PE支持的生物醫療IPO企業成為常態,且在現在募投火熱的情況下仍會保持較高水平。
持有時長:持有股權時間的算術平均數為5.38年,中位數為5.71年
——考慮到還有一年的解禁期,實際退出周期至少需要6-7年左右,體現了醫療健康行業股權投資周期較長的特征。
IRR:所有投資行為的年化IRR算術平均數41.99%,中位數36.40%
——以中位數為基準,假設持有時長為6年,則一筆成功的生物醫療投資平均能為基金帶來5.44倍的回報;
——以平均數為基準,假設持有時長為6年,則一筆成功的生物醫療投資平均能為基金帶來8.19倍的回報。
研究結論之IRR的異常值
IRR的異常值:在這180次投資行為中,有9次投資行為的IRR低于10%,這可以說是非常不理想的投資回報,即異常低值;有20次投資行為的IRR高于80%,是非常理想的投資回報率水平,即異常高值。
分析9個異常低值可以發現,這些不令人滿意的投資行為的一致特征是:
1、高估值,受到了高估值的傷害,投資時估值均高于50億元,甚至有高達200多億的項目;
2、持有時長過長,在如此高估值的前提下,這幾次投資行為均持有時長都超過了6年,很有可能是當年短時間內的上市承諾落空;
3、行業上,全部為傳統藥企,尤其是原料藥企業。
分析20個異常高值可以發現,這些回報豐厚的投資行為一致特征是:
1、令人滿意的估值,20次投資行為中估值均低于15億元,15次投資行為估值低于5億元;
2、博到高估值的投資行為中,低估值快速退出的投資占到了絕大多數;
3、行業上,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的投資案例占多數。
研究結論之VC/PE投資的IRR
通過對VC/PE投資行為的項目IRR分析,我們能夠發現:
1、VC/PE投資的中位數是基本一致,即生物醫療投資中VC/PE投資行為的IRR差別不大
2、VC投資行為IRR方差小于PE投資行為IRR,即成功的VC生物醫療投資項目年化回報率相對是更加穩健的,這為我們所說的“PE投資更加穩健”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至少站在IPO項目的角度,情況是相反的。
研究結論之子行業
將180次投資行為的標的按行業分為醫藥、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三大子行業。
——從投資額度而言,醫藥行業總投資額85.42億元,醫療器械總投資額6.71億元,醫療服務行業總投資額20.79億元;
——從投資額度上而言,醫藥行業無疑是遙遙領先的。
而統計三個行業的IRR后發現,總投資額度最小的醫療器械行業,無論是在IRR的中位數還是最高的特異值上都優于其他兩個子行業。
——投資于優秀的醫療器械公司不僅可能博取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收益,且有可能獲得比較高的超額收益。
結論小結
行文至此,總結下筆者的幾個觀點:
1、成功的醫療健康企業接受VC/PE投資已經成為常態,未來這一比例會隨著醫療健康行業正在募投共同繁榮的趨勢進一步提高。
2、成功的醫療健康行業的VC/PE投資IRR平均水平差別不大,但從項目來看VC投資反而更加穩健,PE投資更有機會博取高收益。
3、好資產必須得有好價格,除非基金不在乎投資收益而更在乎投資組合的面子。
4、在三大子行業(醫藥制造、醫療器械、醫療服務)中,醫療器械行業值得重點關注,其平均收益水平是明顯更高的,且有可能獲得比較高的超額收益。
5、在醫療健康的股權投資中,也應該發揮集中投資原則,堅持看準+高股比,拒絕灑水式投資。(來源: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