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腳步正在加快。
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衛健委等部委研究起草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中央部署發展“互聯網+醫療”后,該領域迎來的又一重磅頂層設計。
按照《意見》,未來“互聯網+”將與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藥品供應保障、醫保結算、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諸多領域深入融合。
這意味著,在深刻變革醫療服務模式和患者就醫行為的同時,“互聯網+醫療健康”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監管挑戰。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以來,今年或將是相關政策法規集中出臺的時期。5月底前,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預計出臺,而醫療電子信息的“確權”研究工作正在進行。
“國家隊”先行
云端在上海,終端在手機,上傳一張皮膚病的圖片到手機APP上,點擊“優智皮膚”AI輔助決策系統,系統很快得出結論:圖片為色素痣的可能性是97%。
4月26日,在中日友好醫院的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皮膚病與性病科主任崔勇教授向媒體記者現場展示人工智能應用于皮膚病診斷的成果。
一個月前,崔勇借助中國人群皮膚影像資源庫(CSID),牽頭全國500多家醫院,共同開發并上線了我國首款“黃色人種皮膚腫瘤決策輔助AI系統”,率先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這個領域的“互聯網+醫療”。500多家協作醫院已為該系統提供了20多萬份多維度皮膚影像資源,成為“優智皮膚”深度學習的物質基礎。
“基層醫生對皮膚腫瘤診斷的準確率是很低的,借助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該系統可以很好地幫助基層醫生對皮膚腫瘤進行輔助決策。”崔勇表示。目前,該系統已可為全國廣大基層醫院皮膚科醫生下載并在手機端使用。
“未來我們還將開發銀屑病、白癜風等慢性病管理的AI系統,借助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的平臺推廣到全國。”崔勇說。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這3000多家醫院也是中日友好醫院遠程診療網絡覆蓋的醫院。自2015年以來,該院年平均遠程會診量超過5000例次。
實際上,將人工智能應用于臨床輔助決策,只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一個方面。
目前,全國數萬名疼痛病疑難雜癥患者,通過中日友好醫院疼痛專科醫聯體在家門口就可以獲得便捷、高效、連續的優質醫療照護。
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朱謙告訴記者,疼痛專科醫聯體目前已經發展成覆蓋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多家醫院的多層級的疼痛醫療網絡。在促進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的同時,還建立了慢性疼痛病疑難雜癥的大數據中心,以提升學科水平。
據記者了解,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中西醫結合腫瘤科等領銜學科還建立了專科醫聯體,與區域醫聯體建設一起,共同推進分級診療模式,促進區域內和區域間醫療的協同發展。同時,APP、微信端預約掛號、自助繳費、候診、結果查詢、移動醫護,全流程預約等“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早已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享受到了就醫便利。
中日友好醫院院長孫陽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下一步,醫院將進一步開放預約服務、拓展預約手段,縮短就診等候時間;全面放開線上支付,為打通醫保、新農合、商保等全面覆蓋做好準備;推動自助服務,減少患者窗口排隊;推進遠程醫療,整合基礎電信運營商4G、5G電信設施,建立以中日友好醫院為核心的互聯網遠程醫療協作體系,打通遠程醫療全流程;推進雙向轉診、健康管理等,發揮“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國家隊”示范作用。
事實上,中日友好醫院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模式的實踐,也正是近些年國家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縮影。
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正在用變革描繪著醫療行業未來的模樣。
運用“互聯網+”優化現有醫療服務,“做優存量”;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做大增量”,豐富服務供給。《意見》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明確了發展方向。而《意見》的審議通過,也意味著“互聯網+醫療健康”之前的頂層設計正在加速“落地”。
按照《意見》, “互聯網+醫療健康”將形成一個服務體系,未來“互聯網+”將深入融合到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藥品供應保障、醫保結算、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領域,涵蓋醫療、醫藥、醫保。
同時,從信息互通互享、建標準、制定政策等方面,給予“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以支撐。
監管挑戰
但“互聯網+醫療健康”作為新生事物,在深刻變革醫療服務模式和患者就醫行為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監管挑戰。畢竟其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質量,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安全,所以,國家衛健委也明確,“鼓勵發展,也要加強監管”。
“醫療質量安全和醫療數據信息安全是政府部門、社會各界最關注的問題。” 國家衛健委醫院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她進一步表示,我們高度關注醫療質量安全。一方面,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必須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醫生的身份能夠得到有效核實;另一方面,我們允許互聯網企業進入到醫療健康領域,但同時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要求必須落地到醫院,保證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否則無法追責。
“要避免魏則西事件再次發生。”焦雅輝說。
據了解,目前互聯網醫院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醫療機構作為延伸服務開展的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其第二名稱;另一種是互聯網企業建立的互聯網醫院,又分為有實體醫療機構的重資產互聯網醫院和輕資產互聯網醫院。
“我們規定,互聯網醫院要依托實體醫療機構,對其進行線上、線下統一監管。”焦雅輝說,對輕資產的互聯網醫院,要求其落地到實體醫院,否則無法追責。
同時,互聯網醫院對醫生的資質也有要求。
“對于醫生的資質,現在全國已經建立了統一的醫師電子注冊信息庫,連到國家政府網站,在這個庫里大家都可以查詢到全國所有的醫療機構、醫生和護士的信息,任何人登錄這個系統都可以查到。”焦雅輝表示,下一步,還要對醫生在線診療進行身份認證,保證網上診療全程留痕、可追溯,并且全國要進行聯網。
“互聯網+醫療健康”參與主體多、涉及領域廣,隱私安全風險高,所以明確責任主體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應該承擔的主體責任。
“一旦發生醫療不良事件或者損害事件以后,除了主體醫療機構要承擔責任以外,我們還要加大互聯網企業舉辦的互聯網醫院的主體責任。通過加大主體責任,讓互聯網企業能夠主動履責。”焦雅輝說。
《中國經營報》記者還注意到,中央提出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以來,今年或將是相關政策法規集中出臺的時期。
據了解,為保證互聯網醫院規范健康發展,國家衛健委正會同法律專家、信息和醫院管理專家研究相關管理辦法,預計今年5月底前出臺,包括對互聯網醫院的界定、登記、注冊和監管等內容。
此外,國家衛健委對醫療電子信息的“確權”研究工作正在進行,國家衛健委希望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大對醫療信息的保護力度。未來,患者的電子病歷等信息歸屬醫療機構還是個人,以及誰有權利決定如何使用等,將有法規可依。
“通過‘互聯網+醫療健康’來便民惠民,解決長期以來給患者帶來的很多困擾,這方面的利好消息會越來越多。”孫陽說。(來源:“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腳步正在加快。
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衛健委等部委研究起草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中央部署發展“互聯網+醫療”后,該領域迎來的又一重磅頂層設計。
按照《意見》,未來“互聯網+”將與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藥品供應保障、醫保結算、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諸多領域深入融合。
這意味著,在深刻變革醫療服務模式和患者就醫行為的同時,“互聯網+醫療健康”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監管挑戰。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以來,今年或將是相關政策法規集中出臺的時期。5月底前,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預計出臺,而醫療電子信息的“確權”研究工作正在進行。
“國家隊”先行
云端在上海,終端在手機,上傳一張皮膚病的圖片到手機APP上,點擊“優智皮膚”AI輔助決策系統,系統很快得出結論:圖片為色素痣的可能性是97%。
4月26日,在中日友好醫院的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皮膚病與性病科主任崔勇教授向媒體記者現場展示人工智能應用于皮膚病診斷的成果。
一個月前,崔勇借助中國人群皮膚影像資源庫(CSID),牽頭全國500多家醫院,共同開發并上線了我國首款“黃色人種皮膚腫瘤決策輔助AI系統”,率先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這個領域的“互聯網+醫療”。500多家協作醫院已為該系統提供了20多萬份多維度皮膚影像資源,成為“優智皮膚”深度學習的物質基礎。
“基層醫生對皮膚腫瘤診斷的準確率是很低的,借助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該系統可以很好地幫助基層醫生對皮膚腫瘤進行輔助決策。”崔勇表示。目前,該系統已可為全國廣大基層醫院皮膚科醫生下載并在手機端使用。
“未來我們還將開發銀屑病、白癜風等慢性病管理的AI系統,借助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的平臺推廣到全國。”崔勇說。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這3000多家醫院也是中日友好醫院遠程診療網絡覆蓋的醫院。自2015年以來,該院年平均遠程會診量超過5000例次。
實際上,將人工智能應用于臨床輔助決策,只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一個方面。
目前,全國數萬名疼痛病疑難雜癥患者,通過中日友好醫院疼痛專科醫聯體在家門口就可以獲得便捷、高效、連續的優質醫療照護。
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朱謙告訴記者,疼痛專科醫聯體目前已經發展成覆蓋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的100多家醫院的多層級的疼痛醫療網絡。在促進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的同時,還建立了慢性疼痛病疑難雜癥的大數據中心,以提升學科水平。
據記者了解,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中西醫結合腫瘤科等領銜學科還建立了專科醫聯體,與區域醫聯體建設一起,共同推進分級診療模式,促進區域內和區域間醫療的協同發展。同時,APP、微信端預約掛號、自助繳費、候診、結果查詢、移動醫護,全流程預約等“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早已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享受到了就醫便利。
中日友好醫院院長孫陽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下一步,醫院將進一步開放預約服務、拓展預約手段,縮短就診等候時間;全面放開線上支付,為打通醫保、新農合、商保等全面覆蓋做好準備;推動自助服務,減少患者窗口排隊;推進遠程醫療,整合基礎電信運營商4G、5G電信設施,建立以中日友好醫院為核心的互聯網遠程醫療協作體系,打通遠程醫療全流程;推進雙向轉診、健康管理等,發揮“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國家隊”示范作用。
事實上,中日友好醫院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模式的實踐,也正是近些年國家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縮影。
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正在用變革描繪著醫療行業未來的模樣。
運用“互聯網+”優化現有醫療服務,“做優存量”;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做大增量”,豐富服務供給。《意見》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明確了發展方向。而《意見》的審議通過,也意味著“互聯網+醫療健康”之前的頂層設計正在加速“落地”。
按照《意見》, “互聯網+醫療健康”將形成一個服務體系,未來“互聯網+”將深入融合到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藥品供應保障、醫保結算、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領域,涵蓋醫療、醫藥、醫保。
同時,從信息互通互享、建標準、制定政策等方面,給予“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以支撐。
監管挑戰
但“互聯網+醫療健康”作為新生事物,在深刻變革醫療服務模式和患者就醫行為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監管挑戰。畢竟其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質量,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安全,所以,國家衛健委也明確,“鼓勵發展,也要加強監管”。
“醫療質量安全和醫療數據信息安全是政府部門、社會各界最關注的問題。” 國家衛健委醫院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她進一步表示,我們高度關注醫療質量安全。一方面,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必須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醫生的身份能夠得到有效核實;另一方面,我們允許互聯網企業進入到醫療健康領域,但同時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要求必須落地到醫院,保證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否則無法追責。
“要避免魏則西事件再次發生。”焦雅輝說。
據了解,目前互聯網醫院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醫療機構作為延伸服務開展的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其第二名稱;另一種是互聯網企業建立的互聯網醫院,又分為有實體醫療機構的重資產互聯網醫院和輕資產互聯網醫院。
“我們規定,互聯網醫院要依托實體醫療機構,對其進行線上、線下統一監管。”焦雅輝說,對輕資產的互聯網醫院,要求其落地到實體醫院,否則無法追責。
同時,互聯網醫院對醫生的資質也有要求。
“對于醫生的資質,現在全國已經建立了統一的醫師電子注冊信息庫,連到國家政府網站,在這個庫里大家都可以查詢到全國所有的醫療機構、醫生和護士的信息,任何人登錄這個系統都可以查到。”焦雅輝表示,下一步,還要對醫生在線診療進行身份認證,保證網上診療全程留痕、可追溯,并且全國要進行聯網。
“互聯網+醫療健康”參與主體多、涉及領域廣,隱私安全風險高,所以明確責任主體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應該承擔的主體責任。
“一旦發生醫療不良事件或者損害事件以后,除了主體醫療機構要承擔責任以外,我們還要加大互聯網企業舉辦的互聯網醫院的主體責任。通過加大主體責任,讓互聯網企業能夠主動履責。”焦雅輝說。
《中國經營報》記者還注意到,中央提出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以來,今年或將是相關政策法規集中出臺的時期。
據了解,為保證互聯網醫院規范健康發展,國家衛健委正會同法律專家、信息和醫院管理專家研究相關管理辦法,預計今年5月底前出臺,包括對互聯網醫院的界定、登記、注冊和監管等內容。
此外,國家衛健委對醫療電子信息的“確權”研究工作正在進行,國家衛健委希望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大對醫療信息的保護力度。未來,患者的電子病歷等信息歸屬醫療機構還是個人,以及誰有權利決定如何使用等,將有法規可依。
“通過‘互聯網+醫療健康’來便民惠民,解決長期以來給患者帶來的很多困擾,這方面的利好消息會越來越多。”孫陽說。(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