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國家醫保局印發《醫療保障標準化工作指導意見》醫保發 [2019] 39號 。
醫保標準化,節能降耗
據國家醫保局通知,該意見主要是為了深入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戰略,加快形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標準化體系。
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13號)和《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文件要求,結合醫療保障改革發展需求,制定本指導意見。
據賽柏藍查詢國發〔2015〕13號文件,國家高度重視標準化的意義——標準化在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提質增效、服務外交外貿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不難看出,標準化與信息化結合,可以節能降耗,如果醫保領域統一實現標準化,也可以大大降低醫保基金的損耗,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能。
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則明確了多個領域的標準化重點,其中就包括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基本醫療衛生。
在基本衛生領域的標準化重點有:
制修訂衛生、中醫藥相關標準,包括衛生信息、醫療機構管理、醫療服務、中醫特色優勢診療服務和“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臨床檢驗、血液、醫院感染控制、護理、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病媒生物控制、職業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營養、學校衛生、消毒、衛生應急管理、衛生檢疫等領域的標準。制定重要相關產品標準,包括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中藥材和中藥飲片分級標準、道地藥材認證標準,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質量水平。
建立全國統一醫保標準化體系
國家醫保局在通知中提到,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建立運行20多年,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化體系,難以適應醫療保障治理現代化要求。
各地要充分認識醫療保障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運用科學手段,采取有效措施,扎實推進醫療保障標準化工作。
積極適應醫療保障改革發展需要,統一規劃、統一分類、統一發布、統一管理,制定各項醫療保障標準,推動標準實施,形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標準化體系,為新時代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現在,我國醫療保障信息交換開始使用通用語言——業務編碼標準,實現醫保業務“縱向全貫通、橫向全覆蓋”。
最終,國家醫保局將帶頭完成醫保疾病診斷、手術操作分類與代碼、醫療服務項目分類與代碼、醫保藥品分類與代碼、醫保醫用耗材分類與代碼、醫保系統單位分類與代碼、醫保系統工作人員代碼、定點醫療機構代碼、定點零售藥店代碼、醫保醫師代碼、醫保護士代碼、醫保藥師代碼、醫保門慢門特病種目錄、醫保按病種結算目錄、醫保日間手術病種目錄、醫保結算清單的編制工作。
目前,已經完成了四項編碼標準,分別是醫保疾病診斷、手術操作分類與代碼、醫療服務項目分類與代碼、醫保藥品分類與代碼、醫保醫用耗材分類與代碼。
拿醫保藥品分類與編碼來說,這項工作覆蓋了經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上市的全部藥品,實現了一物一碼,可以便于公眾查詢,提供資源共享,服務異地就醫結算,支持數據分析。
國家醫保局在意見中提到,到2020年,在全國統一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基礎上,逐步實現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等15項信息業務編碼標準的落地使用。
“十四五”期間,形成全國醫療保障標準清單,啟動部分醫療保障標準的研究制定和試用完善。
醫保重點領域標準化
據意見,國家醫保局將在四個方面,重點實行標準化。
1. 基礎共性標準。建立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基礎共性標準,形成全國醫療保障系統共建共享、相關部門單位銜接交換的“通用語言”。包括醫療保障信息業務編碼標準、統一標識、檔案管理規范等,以及醫療保障信息化建設涉及的網絡安全、數據交換、運行維護等技術標準。
2. 管理工作規范。完善覆蓋醫療保障基金管理、業務經辦管理、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管理等工作規范。包括審核結算支付、轉移接續、異地結算、支付方式管理等基金管理和經辦業務規范,經辦機構建設、經辦人員行為等經辦體系建設規范,醫療服務項目與價格以及藥品、醫用耗材的招標采購管理規范等。
3. 公共服務標準。優化快捷高效、方便實用的醫療保障公共服務標準。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登記、信息披露、個人信息查詢等公共服務規范,醫療保障經辦部門與定點醫藥機構等第三方機構的協議管理規范,長期護理保險失能評估標準、服務項目標準等。
4. 評價監督標準。建立醫療保障績效考核和服務評價標準。包括對參保人、參保單位、定點醫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信用評價標準,以及醫療保障基金運行監控管理規范、醫藥服務價格監測規范等。(來源:國家醫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