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協會秘書處一行到綿陽市三臺縣調研麥冬產業發展情況。
該縣近幾年將“涪城麥冬”作為現代化農業的主導產業來抓,從政策、項目、資金、科技、服務等多方面進行扶持、鼓勵發展,使“涪城麥冬”走上了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快車道”。三臺把麥冬作為“3+2”主導產業,大力推廣麥冬種植,麥冬總有6萬畝每畝約產300公斤,每畝產值在2萬元以上,再加上高架種植模式,提高了就近農民的生活水平,成為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調研中,三臺縣麥冬辦主任楊以明表示麥冬對土壤條件有特殊要求,宜于土質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微堿性砂質壤土,最適宜種植在河流沖積壩的一、二級階地,河流沖積壩地勢平坦,土壤多為新沖積土,土壤黏沙適中,能滿足麥冬生長需要,河流一、二級階地多能形成自流灌溉渠道網,其灌溉條件能提供麥冬生長的水分需求。藥食同源,須根也能做原材料。從2015-2019年的科研和調查中沒有發現食用麥冬出現中毒事件。希望能把麥冬須根作成地方食品,希望能夠通過協會的支持和幫助。
調研中發現,三臺縣在發展麥冬產業上,始終質量放在第一位,搭建了信息追溯平臺,保證了完善疫情疫病監測控制,對標生產和管理,嚴格保障產品質量,實時監控麥冬從種苗到產品的成長環節。
隨后協會與三臺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魏全剛一行在代代為本公司調研,魏全剛對麥冬產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了講解。代代為本董事長陳崗福表示“麥冬旺”飲料產品去年營收達5000多萬元,2019年公司對研發投入高達576萬元,從2016-2019年研發總投入近2000萬元,公司對麥冬產業前景是非常的看好。公司憑借十年來專注川麥冬產業化發展,探索形成了“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運營模式和 “七統一分”管理模式,以道地藥材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云平臺(AMS-ERP)為工具,實現麥冬全程動態追溯體系建設,有效帶動藥農增收致富,推動以川麥冬為代表的道地藥材產業健康發展。
成都中醫藥大學李敏教授參觀麥冬博物館,李敏教授通過麥冬的直徑、50g粒數和皂苷的含量等對麥冬進行等級劃分,將最大的麥冬定為三級。麥冬種植過程中控制調節劑使用的措施,強調藥農在使用生長調節劑的過程中應當加以規范的管理和控制。最后協會隨楊以明到麥冬博物館參觀,在工作人員的解說下了解了麥冬產業的發展歷史和產品的多樣化。
在座談中,協會秘書長董浜賢首先介紹協會基本情況,對三臺麥冬產業發展給予高度評價,表示三臺縣在發展麥冬產業中,有什么困難可以向協會反應,協會收集相關意見向相關部門建議,切實推動三臺麥冬產業發展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