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中美國開出的清單主要針對中國醫療器械、高鐵設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這些行業都是美國的優勢行業,此舉將倒逼中國加快產業升級,醫藥行業站上風口,從近兩日醫藥生物行業表現看,醫藥生物指數周一大漲2.8%后,昨日再度收獲1.6%的漲幅,完勝上證指數漲幅。
政策助力醫藥進口替代
不僅外部環境強化醫藥行業的進口替代之路,近年來醫藥行業也迎來政策密集發布期,醫藥成為政策重點扶持領域,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這份行動綱領中,“醫藥”一詞被多次提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成為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此外,《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將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列為醫療領域先進制造兩大方向。
而在當前的醫藥制造行業,國際競爭力相對還比較弱,部分醫藥品及高端醫療器械仍依賴進口。伴隨政策改革紅利,醫療器械、仿制藥等領域進口替代空間大。同時一致性評價政策以及新醫保支付政策等也將加快醫藥和醫療器械的國產化進程。
醫藥板塊進口替代進程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從細分領域來看,目前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已超3000億,體量上是全球第二大器械消費市場,但我國器械消費占比僅為發達國家的40%,國內中高端醫療器械市場長期以來由外企占據龍頭地位,隨著國產醫療設備在技術研發和產品性能的不斷突破,國產中高端醫療器械的進口替代之路逐漸開啟。
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顯示,目前醫療器械類上市公司共有40余家,體外診斷相關公司有九強生物、科華生物、達安基因、迪安診斷等,目前國內的生化診斷市場國產試劑占有率已超過50%;免疫診斷是近年來體外診斷增速最快的領域之一,增速達15%以上,但該市場國外廠商有明顯優勢。九強生物就在2016年報中表示,公司體外診斷原料仍存在部分依賴進口的風險,不過公司努力用自產原料替代進口原料,進口原材料占比已逐年降低。
在仿制藥方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第一批通過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藥品目錄,共涉及12個品種、17個品規和7個企業,包括信立泰的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華海藥業的鹽酸帕羅西汀片等。隨著一致性評價的政策紅利逐步兌現,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產品或被扶持,相關企業有望擴大市場,有利于進口替代。
醫藥行業是進口替代的主戰場,要真正實現產業升級還任重道遠,關鍵還要靠技術進步和創新,而這需要加大研發投入。統計顯示,2016年醫藥類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僅為5%,沃森生物、海虹控股、雙成藥業等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均超過20%,相對較高。從研發投入金額看,2016年恒瑞醫藥、復星醫藥研發投入均超10億元,海正藥業、上海醫藥、科倫藥業等研發投入在5億元以上。
(數據由證券時報中心數據庫提供,數據來源于上市公司公告。)
(來源:醫藥網)